【前言】
2004年底,日本棒球界除中央聯盟及太平洋聯盟外,位於沒有任何職業球隊作為據點的四國地區,成立了一個可稱作獨立聯盟的全新職業棒球聯盟,「四國島嶼聯盟」。自2005年起,這3年之間,四國島嶼聯盟由聯盟主導經營球隊,轉為各隊獨立法人化經營,現在更增加了兩支位於九州的新球隊,更名為「四國‧九州島嶼聯盟」,而未來甚至預計將版圖延伸至廣島一帶的中國地區,擴編為十六支球團,將西日本納為腹地。本文將透過組織組成、營運現況及面臨問題三部分,了解四國‧九州島嶼聯盟的運作,希望能提供國內相關產業作為參考。
【組織概況】
一、簡介
四國‧九州島嶼聯盟 (Shikoku・Kyushu Island League),以擴大底邊、訓練優良選手、培育在地選手,以及地區活化貢獻為宗旨。成立於2004年底,從四國地區開始營運,2007年10月增加位於九州的兩支新球隊,目前共有六支球隊,是四國地區的唯一職業棒球聯盟。
二、成立背景
在日本職棒發展近半百之際,1993年日本職業足球聯賽的成立,成功的行銷宣傳策略,搶走了部分的職棒觀眾。另外,許多職棒好手紛紛以自由球員身分加入美國職棒,日本國內職棒強度不如以往。再加上企業社會人球隊(業餘隊)由於泡沫經濟與不景氣的影響,許多球隊合併或解散,造成對日本棒球金字塔結構的影響。為改善如此的困境,退休的前西武獅球星石毛宏典大力推動成立獨立聯盟,以增加優質環境供選手成長。而四國地區一向以出產優秀職棒選手著稱,如岩村明憲、川上憲伸及藤川球兒等等,但卻一直沒有職業球隊願意在此發展,於是在2004年由石毛宏典成立IBLJ股份有限公司 (Independent Baseball League of Japan),以類似之前台灣大聯盟的中央集權方式,於被認為是「棒球王國」的四國地區,開始營運四國島嶼聯盟及旗下四支球隊。
三、組織目標
(1)擴大底邊
藉由新的聯盟來擴張選手的舞台,讓屬於棒球金字塔中層的人口得以增加,補充並穩固這部份的缺口。
(2)訓練優良選手
提供以職業選手為目標的年輕選手,一個磨練技術、提升實力及追夢的地方。也歡迎原職棒選手及教練擔任指導者,帶入高強度的棒球。
(3)培育在地人材
除提供當地更高水準的棒球水準比賽,也透過舉辦棒球教室等課程,幫助地方上的基層球隊培育選手。
(4)在地化
積極參與在地的活動或祭典以及服務大眾,讓球隊能受到當地民眾認同與支持。
四、組織設計
四國‧九州島嶼聯盟的核心組織可分為兩部份,分別是理事會及事務局。理事會部份,設有理事長一人、常務理事兩人及理事數人。其中理事長為IBLJ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,常務理事及理事皆為各球團老闆。而事務局則設有CEO、COO及GM各一人,負責執行方面的事務。
五、財務狀況
在成立之時,島嶼聯盟的資本額為三億四千萬日圓(約為一億零九十萬台幣),現在則是三億六千五百萬日圓。第一年度(2005)共虧損了約三億一千萬日圓,於是聯盟積極改革,將各隊經營權出讓,才使第二年虧損減少至一億五千萬日幣,而2007年的虧損則減少至一億元日幣。其中經費多數來自股東及贊助,再加上票房及週邊商品的收入,球隊與球場的經營則為主要支出。
【營運現況】
一、聯盟組成
目前島嶼聯盟由四國地區分別代表四個縣的元老創始隊伍,愛媛柑橘海盜隊(Ehime Mandarin Pirates)、香川橄欖強者隊(Kagawa Olive Guyners)、高知鬥犬隊(Kochi Fighting Dogs)、德島藍染襪隊(Tokushima Indigo Socks),以及兩支位於九州將於2008年球季加入的新隊伍,長崎聖徒隊(Nagasaki Saints)與福岡紅鶯隊(Fukuoka Red Warblers)。各隊由一位監督、兩位教練、兩位訓練員及25名選手組成。另外,聯盟聘顧了10位巡迴教練,以客座指導方式,協助各隊教練團訓練。
二、比賽制度
賽季在2005年是完整球季制,2006年後改為上下半季制,年度冠軍由上下半季冠軍對戰(五戰三勝制)之勝者贏得,若上下半季冠軍為同一隊伍時,則與全年勝率第二之球隊爭奪年度冠軍。季賽採取主客場制,每隊一季需比賽90場,主客場各為45場。但2008年球季因加入九州的球隊,各隊將需要較多的移動時間,因此季賽縮減為每隊80場,共將有240場比賽,比賽時間均在星期五至星期日間。
比賽採用指定打擊制;各隊下一場的先發投手,需在前一場比賽第七局結束時發表;兩隊於九局結束比分相同時判定為合局,不再進行延長賽。
三、選手特色
基本上,無職棒經驗之球員皆透過聯盟的選拔測試進入各隊,原來限制只有17歲至24歲之間能參與測試,但2008年球季為因應聯盟擴張,測試年齡上限將更改為29歲。從四國地區內四個縣出身的球員,都是以加入當地球隊為原則,而自2006年季中開始,除了參與測試的選手外,聯盟也開始接受原職棒球員與外國籍選手的加入。
聯盟所屬的所有球員皆擁有同樣的基本待遇,月薪10萬日圓以及提供住宿,另外再加上視實際表現的獎金,每位球員平均一年的薪資只有兩百萬日圓左右,與一般上班族的平均待遇三百三十萬日圓相去甚遠。
四、行銷特色
(1)與在地特色結合
隊伍名稱與吉祥物選用與當地相關之事物或文化,一方面增加當地的認同感,另一方面也強化球隊的意象,如愛媛盛產柑橘,也曾是海盜的據點,因此愛媛柑橘海盜隊便油然而生;香川當地出產橄欖,而方言裡的guyner有「強大」之意,所以兩者便成了隊名。
(2)巡迴式主場
雖然各隊都是以一個縣為根據地,但只有使用率相對較高的主場,並沒有固定的主球場。因為腹地較大(註1),在季賽期間,每隊都會使用各縣內不等的3至9個球場,讓更多觀眾方便到現場觀賞比賽。
(3)票價便宜
每場比賽均為同一票價,1000日幣。另有主場年票,每張7000日幣,持有者能進入現場觀賞該隊每場主場比賽。
(4)跨聯盟交流比賽
定期在球季中段,與位於日本中北部之新獨立聯盟,「挑戰聯盟」,以明星隊的方式進行交流比賽,為聯盟增添話題性。另外,不定期與日本職棒的二軍球隊或社會人球隊等,進行交流性質的比賽,不僅能增加比賽強度,也能吸引更多的球迷關注。
五、贊助組織
島嶼聯盟本身目前共有七家正式贊助商,其中包括朝日啤酒、麥當勞、可口可樂等知名企業;八家正式供應商,包含美津濃、日本航空、科拿米等等的知名公司;一家正式伙伴,讀賣新聞。而球隊各自也都有9至26家的贊助商,其中多半都是當地的公司行號。
【面臨問題】
一、現場觀眾人數低迷
三年來,每場比賽現場平均只有1000人左右,雖然高於首年的預期目標800人,但是成長的速度似乎有些緩慢,而且各隊的觀眾人數存在些許的差距,如香川隊平均每場有超過1500位觀眾,高知隊卻只有500人左右。
二、擴大腹地增加成本
2008球季已確定要增編兩支位於另一個島上的球隊,對於球隊比賽間的移動成本勢必升高,整隊的交通費及住宿費整季加總起來應該會是筆可觀的數字,聯盟及球隊應設法解決這即將面對的問題。
三、育成選手制度實行
日本職棒聯盟在2005年底時,為了解決社會人球隊減少所引發的問題,所以通過了「育成選手」制度,讓職業隊能支配更多的年輕新秀。由於育成選手制度有保障最低年薪240萬日圓,再加上有機會升上一軍,因此許多原本就以職棒選手為目標的獨立聯盟(包括島嶼聯盟)選手,紛紛參加了職棒球團的育成選手選秀,也使獨立聯盟的強度有負面的影響。
四、聯盟定位問題
在原有的目標下,聯盟希望能提供年輕選手追夢的舞台,卻開始接受了外籍選手及原職棒選手的加入;原本希望能以在地球隊裡有在地選手,引出更多的在地球迷,聯盟現在卻以將選手送入日本職棒成為育成選手為榮。聯盟本身的定位,在經營不易的環境下顯得更加迫切。
【結語】
四國‧九州島嶼聯盟是日本獨立聯盟系統的先驅,在它之後也出現了另一個原叫「北信越挑戰聯盟」,現改為「BC聯盟」的獨立聯盟。雖然有些評論認為後者發展較好,但本文認為島嶼聯盟有他的價值與獨特性存在,無論在制度面、行銷面、或是營運層面上,都是一個值得學習、觀察的例子。
※註1:例如四國島內的德島縣,面積有4144平方公里,約是台北市的15倍大。